粵閩試行「網絡身份證」 公安部或審核上網資格

2020-11-27
電郵
評論
Share
打印
粵閩試行「網絡身份證」 ,公安部或審核上網資格。(路透社資料圖片)
粵閩試行「網絡身份證」 ,公安部或審核上網資格。(路透社資料圖片)

中國大陸許多服務都要實名登記,除了手續麻煩,也往往構成個人隱私外洩。近期公安部推出新技術,透過驗證申請者生物特徵,發出可信憑證,宣稱既方便在線身份驗證,又可以杜絕隱私遭第三方掌握。但這套由公安部研發的系統卻引起爭議,有人擔心,有了「網絡身份證」,以後可能連上網也要事先獲得當局批准。(高鋒/劉少風 報道)

「網絡身份證」系統由中國公安部屬下的研究所研發。要取得網證,申請人要向公安提供人臉、指紋及身份證晶片等生物與個人資料,公安部核實後會發出可信憑證。網民開通或使用APP等各種網上服務時,可以使用網證代替輸入身份信息進行認證。

根據官方的講法,「網證」綁定了申請者的生物特徵及身份證,並有多重密碼,極難被偽冒,即使遺失手機也要人臉辨識。

但有網民擔心,「網絡身份證」會變成「數碼良民證」。官方可根據某人的言行審核上網資格。

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為,從保護隱私和簡化程序的角度來看,同類數碼身份驗證的確有它的優點。

方保僑說:這與目前網上銀行的原理是一樣的。有了個人身份認證,駕照、辦理結婚等都可以在網上辦。這個認證也不是政府專用,估計往後商界也會使用。推行數碼認證是大勢所趨。問題是,民眾在進行商業活動時能否有別的選擇?

據知,公安部已在廣東和福建開展「網絡身份證」試點。清華大學政治系原講師吳強認為,這並非偶然。

吳強說:今年公安部所謂重點打擊電訊犯罪,以打擊犯罪高發區為由,侵犯所有人通訊自由作為代價,很像疫症期間的管理模式,譬如說,天津上海一個人受到感染就全城實行封城。

吳強說,以網警為中心的公安系統不斷膨脹,相信中國官方限制公民瀏覽互聯網的情況會日益全國化、常態化、制度化。

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作戰資訊安全研究所所長曾怡碩就認為,有關技術涉及收集公民生物特徵,存在倫理爭議。最大問題是,網證將所有資料集中到一個認證機構。

曾怡碩說:這裡面牽涉到最機密的、最敏感的健康個資(個人資料),人的生物特徵的一些個資,如果我要改變用途的話,有沒有實現告知或者取得同意?這是大規模的資料集中。敏感的資料永遠無法說百分之百不會被攻破。分散式的永遠比極權式的、老大哥式的監控要好。

不過曾怡碩就相信,下游會研發出相應對策。

曾怡碩說:這當然是它的一個不言而喻的用意。中國大陸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。實名制他們都有突破的方法。

據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日前舉行的「互聯網之光」博覽會上介紹,網證的使用範圍將持續增加,在包括線下購票、醫院掛號、銀行開戶、網吧上網、酒店入駐、物流寄遞、樓宇進出等要求實名制的場所將得到普及。

Edge及Safari用戶可直接點擊收聽
其他瀏覽器用戶請點此下載播放插件

完整网站